3)379 逃亡之路(下)_天兵在19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控制就是一个佐证。

  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那位施密特上校,抵达巴巴达格之后,查雷斯又一次将断后的任务交给了他,很难想象当时施密特上校是怎么去执行这道命令的,但事实是他依然老老实实的听从指挥,又一次带着更少的士兵留在了巴巴达格郊区阻击红军。

  当然更加神奇的是这位施密特上校竟然又一次逃出生天,当然,这得感谢红军的坦克油料紧张。不过就算如此。这种任劳任怨听从指挥的品质也是值得肯定的。

  请注意,关于这位施密特上校的故事还没有说完,当德军撤退到了勇敢的米哈伊乡时,红军的机械化部队又一次开动。而这一次他主动向查雷斯要求殿后阻击很可能是这位上校知道最后这个倒霉的任务一定会落在他头上,还不如主动一点好。

  呃,可能有同志会说老马你很扯淡,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勇敢的米哈伊乡”这种地名,这是你瞎编的吧?好吧。负责任地回答,这个地名真心不是扯淡,而是真有,勇敢的米哈伊是罗马尼亚的民族英雄。用民族英雄命名一座城市不是很正常么?

  当然,也说一句题外话,这位勇敢的米哈伊结局并不好,哪怕他第一次将瓦拉几亚、特兰西瓦尼亚和摩尔达维亚统一,奠定了所谓罗马尼亚的基础,但是最后还是没能在夹缝中生存下去。

  而勇敢的米哈伊的际遇和此时罗马尼亚的际遇很相似,如何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将是罗马尼亚政客未来必须要学习的技能之一。

  回归正题,在勇敢的米哈伊乡,灰头土脸的施密特上校带着12o名士兵和五挺机枪承担起了殿后任务。不过施密特很清楚不可能指望这么一支区区上百号人的部队就能挡住红军的铁蹄,但他依然希望给战友们赢得更多的时间。

  同样的事情还生了贝尔特上校和他的战斗群身上,在施密特的北面,这位上校也自的留下阻击红军,他将阵地设在了一片土丘上,希望能够利用有利地形延缓红军的步伐。

  但不管是贝尔特还是施密特,他们的部队都太过于脆弱,根本不能指望他们在红军装甲部队的重压下还能有什么惊人的壮举。说直白一点能不一触即溃他们就算很对得起观众了。

  查雷斯和其他的德军想要脱身最关键的还是得跑快一点。让我们向东北方向看去,这一路上都充满了混乱的景象。道路上充斥着无数的德国和罗马尼亚散兵游勇,用牲畜拉动的重武器混杂在机动车辆里,拥挤和恐慌情绪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阻塞。

  可以想象此时德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那些从天俯冲下来的黑死神了。所有的人都想尽快地向前逃命。但是越想快就越是快不起来,正所谓欲则不达,这场所谓的撤退更像是一次大溃败,毫无秩序可言。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