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6 一切都太少了_天兵在191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产配额。莫奈的计划都是指示标,只设定目标不规定具体产量。而苏联的计划主要缺点就是坚持按部门、按商品来武断地、严格地规定产量数字。“莫奈计划”只限于向政府提供战略和平衡手段,以便积极地培养某些经过批准的目标。

  这么说吧,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整个欧洲都采取大体上类似的方案计划经济。因为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必须集中精力办大事。必须让国家掌握绝大部分生产资料,然后比较合理的分配下去,这样才能生存。而市场经济,说实话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当的弱,更何况欧洲这个市场已经被摧毁的差不多,老百姓几乎都丧失了购买能力,这时候商品经济就玩不起来了。

  当然,计划经济不是没有问题的。因为集中精力办大事,所以大部分实施计划的国度都倾向于增大公共投资,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无疑占据了绝大头。但是这样一来,留给食品和住房方面的投资就相当的少了,而留给医药、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的投资就更是少之又少,至于非关键性消费就是零。

  这种经费支出的格局本身就不会让任何老百姓高兴,尤其是在那些早已长期遭受物质紧缺的国家里,老百姓的意见自然是更加的大。问题是如果不这么花钱,没有公路、铁路、工厂就无法让商品和物资很好的流动起来,也无法换取宝贵的外汇,从长远看,国民经济依然只能在低层次挣扎,未来一样是灰暗无比。

  这简直就是个悖论,搞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公共投资,社会福利就没钱,老百姓就要叫苦造反。削减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投资,就无法带动就业无法创造更多的财富,未来一样只能紧巴巴的过日子,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老百姓依然是怨声载道,一样要造反。

  长痛不如短痛,干脆就这么干吧!我估计欧洲当时的领导人基本就是这么个想法。所以我们能看到那个时代,大家伙的选择出奇的一致,英国人“节衣缩食”等待经济复苏,法国和意大利几乎没有什么私人资本市场,一切主要的投资都由公共资金投入,比如第一个莫奈计划就偏向于投资工业牺牲国内消费、住房和公共服务。

  而这么做的后果就相当的有意思了,抗议、罢工、游行在那几年风靡欧洲,一瞬间欧洲就集体向左转向,思潮空前泛滥。这真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奇特例子。

  当权者用的计划经济试图挽救国家,而这造成了民众的反抗,而反抗中的民众认为的才是能拯救他们脱离苦海的办法。话说,这是一个死胡同欸!

  反正那些年欧洲的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唯一让李晓峰感到郁闷的是,当年面对这种大好形势钢铁同志竟然无动于衷,丝毫没有鼓动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动革命的意思,而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