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六十三章 四大元老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蔡元培甚至把自己的女儿命名为“威廉”;后来儿子出生,又给他取名“柏龄”,谐音“柏林”。

  总之蔡元培对去德国求学一直很向往。

  去年,孙宝琦作为驻德公使被派往柏林,蔡元培正好与孙宝琦的弟弟是故交,于是跟着来了德国。

  李谕说:“欧洲的学习生活支出很高,鹤卿兄如果有困难,可以告诉我。”

  “能有什么困难!”蔡元培笑道,“就算有困难,我也能应付。”

  蔡元培没好意思说出自己的难处。

  其实他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个半工半读的留学生,好在他人缘广,接到了很多活。比如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让他翻译德国著作,每月给100银元。

  然后蔡元培又给唐绍仪在德国的侄子当家庭教师,也能赚一些钱。

  蔡元培既然不说,李谕就不好意思再追问,于是说:“对了,鹤卿兄有没有申请大学,我在德国学界认识几位名宿,也能帮上忙。”

  蔡元培说:“有劳疏才兄弟挂怀,我已经申请下了大学。本来想申请柏林大学,不过他们需要中学毕业证,我哪有这个。于是找到了莱比锡大学的孔好古先生,他曾在京师译学馆当教员,经由他的帮助,进入了莱比锡大学。”

  “顺利进入大学就没问题。”李谕说,德国目前的教育不用担心,大学都可以。

  蔡元培说:“听说莱比锡大学出过不少名人,虽然比不上柏林大学,但总比日本的学校好。”

  “那是当然,”李谕说,“莱布尼茨、格里克等科学家,还有尼采、歌德等思想家都出自莱比锡大学。”

  蔡元培说:“我也是来了德国才知道了莱布尼茨等人的名字,竟然在两百年前就研究出了高深的数学!将来回国后,一定要将科学教育根植到基础教育中。”

  德国的四年留学生涯对蔡元培影响挺大,德国重视实业的风气也确实更适合民国。

  进入屋中,蔡元培把李石曾、张静江、吴稚晖一一介绍给了李谕。

  其实李谕基本都了解,不过还是先假装不认识。

  大富翁张静江说:“帝师是名震四海的大学问家,垂临小店,不胜惶恐。”

  李谕说:“哪里话!整个巴黎都没有多少中国人,在距离家乡万里之遥的地方遇到诸位,实在三生有幸。”

  吴稚晖问道:“帝师,我们曾听孙先生提过您,不知道您为何不愿意加入同盟会?莫非支持康梁的改良立宪制?”

  李谕说:“反正在巴黎,说出来不用害怕。我支持诸位的事业,力所能及的帮助可以提供,不过我并不愿加入其中。”

  张静江本来也是类似想法,后来经不住胡汉民等人的软磨硬泡,才加入了同盟会。

  李石曾问道:“帝师既然支持,为什么不加入?”

  蔡元培替李谕解围道:“疏才兄弟心怀天下,有济世之能。试问诸位,谁可以在科学之道比得上他的能耐?报国有多重路线,疏才兄弟的路线是一条基本的道路,或许他才是真正对的。”

  张静江佩服道:“我在欧洲已然生活数年,能够理解。”

  吴稚晖又问蔡元培:“鹤卿,你在德国呆了一段时间,依你看,德国的政体是不是与日本国类似?”

  蔡元培点点头:“颇有相似之处,但德国的宰相拥有极大的权利,而且德国南部的几个邦国有很强独立性。”

  吴稚晖说:“无非还是集权制,有俾斯麦这种强人在还好,否则局面不好控制。”

  几人的观点最终必然是要搞革命,然后走法国和美国的路线。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