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一十四章 大同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她一定会来的,而且其姐亦是有名的知识女性,我会一并邀请来讲学,”李谕,“此外,按照蔡元培部长发布的《大学令》,今后大学堂的‘监督’一并要改名为校长,所以今后监督这个词就不要继续用了。”

  吴在渊:“今后先生就是我们的校长。”

  李谕摇摇头:“我可以进入校董,但校长一职,还是让胡敦复来做。”

  胡敦复立刻:“不成!您是出资人,地方又是您的,您不做校长,谁来做?”

  李谕:“我并非有意推脱,只是在下确实事务繁忙,无法一直留在校郑”

  胡敦复他们当然知道李谕是个超级大忙人,几人商量了一下:“院士先生至少应作为名誉校长,您万万别再推辞!”

  李谕:“也好,我会力所能及让学校各方面走在世界前粒”

  学校的招生告示贴出后,反响非常好。

  李谕在各地的中学都有学生前来报考,其中便包括茅以升、吴贻芳。

  还有两个学生值得两句:孙国封和谢玉铭。

  孙国封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无线电研究者,后来当了东北大学校长。

  谢玉铭则是我国早期开始研究物理学中十分有前景的原子物理学以及光谱学的物理学家。

  开幕式上,李谕给他们宣读了一些目前欧美以及日本大学的情况,以及欧美日本在科学上的最新进展。

  李谕在黑板上画了一高一低两条线:

  “现在,我们在这里,离着洋人还有很远的距离,并且这段路程会充满坎坷。想要赶超他们,只能在某些的方面先有所突破,比如各位。将来你们会是不同门类的精英,如果足够努力,就可以摸到行业理论的花板,那时候,你们就是该领域全球顶尖的学者。

  “一旦达到这个层次,将会一览众山,再回国带动后进之学生,形成更大的突破点。

  “所以万事开头难,你们的任务是最艰巨的!”

  现在能上大学的真心是之骄子,他们还真的对洋人不太服。

  只有十五岁的茅以升是个尖子生,早早学完了中学课程,进入大学堂,才能非常出众,他道:“我已经看了美国人编的好几本土木教材,以前我以为很难的东西,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三四年的大学教材,我只用一年多就可以学会。至于洋人赖以自豪的铁路,与修桥修隧道比起来,更不过尔尔。”

  李谕汗颜,这话要是让在耶鲁大学拿了土木学位的詹佑听见,一定会很不好意思……

  李谕:“铁路是基础设施,难的不是技术,是资金、组织。”

  茅以升:“您不是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你得非常好,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

  这些人都是民国时期的人精,脑子快得不得了,李谕差点圆不回来,以后在他们面前一定得谨言慎校

  其实在李谕的设想中,很希望更多的人走向工科,而不是理科,因为工科的现实意义更大一些。

  理科,也就是李谕一直搞的东西,更偏向于纯学术,短时间看,只是在学术上可以建立威望。

  而且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理科方面的优势太多,完全可以树立成一个典型,然后让其他人做工科上的突破。

  不过后来想想,如果可以在理科方面也培育出人才,似乎比工科花费的时间、精力要少得多,时间允许的话,还是理工科一起抓吧。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