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一十七章 文人相轻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资金投入科技,但可以靠文科先提高下限。那时候,到底谁更文明就说不准了。”

  范源濂说:“咱们还有李谕这种科学巨子。”

  李谕说:“科学不完全是科技,科技这种硬实力的追赶不是短时间能做到,我只能尽力减小一点差距,然后积累人才,等待和平时代再奋力追赶。”

  范源濂认同李谕的做法:“列强的崛起离不开教育,大不了先付出一代人埋头其中。”

  李谕心想,就民国军阀混战的乱象,至少得先白白付出两代人。

  蔡元培说:“我路过上海时,吊唁了黄兴将军与蔡锷将军,可叹时事弄人,再见面竟然只有一副遗像。在灵堂中我还见到了马君武,他听说我要做北大校长后,一直在劝阻,说北大的腐败尽人皆知,走马灯般不知道换了多少任校长,没有人全身而退,胡仁源实在当不下去,才请辞;我这个前清翰林来了,也只能败坏一世清明。但我在面对黄将军与蔡将军的遗照时,反而更坚定了要做点事的决心。”

  “全要仰仗孑民了!”范源濂苦笑道,“因为洪宪帝制的闹剧,这段时间北大又遭遇了一波打击,理科院因为从预科上来的学生多,相对好一些。文科院就乌烟瘴气了许多,教师中不乏只靠印发旧讲义糊弄学生的。那些官宦子弟的学生,更是只知道吃花酒、捧戏子、打麻将,不读书,混日子。大学堂所在的马神庙一带,现在成了酒楼遍地、暗娼招摇过市的地方。作为文化圣地,太讽刺了!对了,还有康南海,天天嚷着要让黎大总统将孔教定为国教。”

  蔡元培说:“五年前,我初任教育部长,曾制定了废除忠君尊孔思想,合并经文两科的举措;五年过去,不仅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

  李谕说:“也不是所有人都在尊孔,孑民兄记得陈仲甫吗?”

  蔡元培说:“知道。”

  李谕说:“他在新办的杂志《新青年》上,发了一篇文章,专门驳斥康有为的论断。”

  范源濂说:“我也看到了,叫做《吾人最后之觉悟》,对尊孔思想的批驳非常精彩。”

  “新青年?”蔡元培说,“好!我拟一篇电文,把他招来北大,不能再让大学堂的名头坏下去。”

  几天后,蔡元培前往北大举行就职演讲。

  蔡元培做校长真的有两下子,细节处见真章。他刚到校园门口,校工们就集体向他鞠了一躬,蔡元培脱下帽子,也朝他们鞠了一躬。

  校工们十分错愕,以往北大是个官气很重的大学,校长往往顶着很大的头衔,如今新校长竟丝毫没有官威?

  蔡元培指着那栋红色的建筑对李谕说:“这就是疏才投资建成的?”

  李谕点头说:“去年就修好了,现在已投入使用。”

  蔡元培随即在红楼之前举行演讲,用上了李谕提供的扩音设施:

  “今天我执掌北大,有三件事要通知各位。

  其一,抱定宗旨,明白为何而读书;

  其二,磨砺德行,重振北大风气;

  其三,敬爱师友,以礼相待。

  ……”

  蔡元培的演讲很长,概括一下就是后来北大着名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创造了民国大学的伟岸时光。

  最后,蔡元培说:

  “至于具体的事情,我刚回来没几天,很多校务不是很了解,但也有两个计划,首先是改良讲义,不仅要靠讲授的知识,还更要靠各位自己的潜心学习。以后印教义,只印提纲,细节上的、还有精要的内容,都由讲师口述,或者学生自己找参考,以求学有所得,能够真正对大家的学习有作用。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