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五十章 新厂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馆的馆长。”

  “那可悠闲多了。”

  “确实更舒服,”傅增湘说,“我现在四处搜集流落各地的古籍,填充至图书馆中。最近几位大儒便以友情价卖给了图书馆不少书,其中还有一位当朝帝师。”

  “当朝帝师?宣统小皇帝的帝师?”李谕问。

  傅增湘说:“就是梁鼎芬,只不过他临终前把自己的著述和诗集大都烧了。”

  李谕说:“他还真是忠于大清。”

  梁鼎芬对西学同样有点研究,毕竟做过张之洞的幕僚,不过他却固执地认为西方那一套不能救中国,中国只能自救,也只有大清才能救自己。他生命的最后时光里经常说:“今年烧了许多,有烧不尽的,见了再烧,勿留一字在世上。我心凄凉,文字不能传出也。”

  傅增湘说:“图书馆的财力终归有限,曾经做过北洋政府高级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离开中国,留下了两万多本用欧洲各国文字出版的论述中国的书籍,可惜我们无力购买。听说有个日本人开出很低的价格,马上就要购入。”

  “又是小鬼子!”李谕肯定不能让他们占便宜,“需要多少钱?”

  傅增湘说:“差不多2万大洋,日本人只出5000。”

  李谕当即说:“这钱我掏了,捐给图书馆。”

  傅增湘大喜:“就知道李大学士会慷慨解囊!”

  李谕笑道:“以后傅馆长但凡发现流落在外的古籍,就尽管告诉我,我在大同大学里的图书馆面积很大的。”

  傅增湘爱书如命,不然当初也不会找李谕帮着买皕宋楼的宋书。

  ——

  几天后,李谕收到宋子文从上海汽车工厂发来的电报。

  他和刘鸿生的动作非常快,工厂的厂房整体已经建设完毕,大部分从美国运过来的产线也安装好。就是还有一些材料供应需要解决,比如用得很多的玻璃,这东西要是走海运价格就高了。

  早前的几年,国内就有人想生产玻璃,只不过因为技术、资金、战乱的问题,都没有做大。

  李谕记得周学熙有投资玻璃厂的想法,随即坐上小飞机来到天津,见到了他。

  周学熙看李谕穿着的帅气皮夹克,说:“我们刚从英法两国进口过来200架闲置的飞机以及相关配套产品,其中就有这种好看的皮衣,我看了很喜欢,可惜这个年纪穿不了。”

  “简单,纺织厂就可以做,您可以让他们专门做稳重点的款式,”李谕笑道,然后问,“周先生准备投资玻璃工厂?”

  周学熙点头道:“我联合了比利时一家公司,他们提供技术与设备,准备在秦皇岛建厂,名字想好了,叫耀华。”

  “好名字,”李谕说:“就是秦皇岛离着日本人是不是有点太近。”

  周学熙说:“那里地价便宜,而且交通便利,有铁路还有港口。”

  “好吧,”李谕说,“不过最好不要让外资占据太大股权,失去控制。”

  周学熙叹道:“这就不太好办了。”

  李谕说:“没关系,先让工厂建起来,后续咱们再想办法多拿回股权以及管理权。”

  “我们还在筹措初期的资金。”周学熙说。

  历史上耀华玻璃要几年后才会正式运营,李谕肯定等不了那么久:“我去找比利时人谈判,也入股一下,咱们越快越好。”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