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百八十章 资助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李谕来说也是好事,要不自己还要费心去学一些莫名其妙的新词语,很容易和脑中的固有印象产生混淆。

  胡敦复又给李谕介绍科学社新来的一个年轻人:“他叫严济慈,毕业于东南大学。不久前我看到商务印书馆两本新教科书《初中算术》和《几何证题法》写得不错,就把他临时招了过来。”

  严济慈可是后来科学院的院士,中国近代物理学的一位重量级人物。

  李谕笑道:“来做编辑,大材小用了。”

  严济慈却非常热爱这里:“科学社的氛围非常好,还能看到最新的期刊,我很喜欢!”

  李谕想了想说:“要是想看真正的前沿科学,不如亲自去国外留个学。”

  严济慈说:“正有此意,只是还没凑够路费。听说法国能勤工俭学,所以我业余时间还在学习法语,准备明年就去法国留学。”

  “法国很不错,到时候我帮你写几封介绍信,让你可以去法国最好的几位教授那儿,比如居里以及朗之万、让·佩兰。至于学费,更不用操心。”李谕说。

  严济慈感激道:“学费不用先生破费,有一封介绍信已经无以为报。”

  欧洲是出了名的人情社会,要是无人介绍,靠自己太难了。

  对这些大牛,李谕肯定能帮就帮,他们以后创造的价值太大。

  胡敦复又问道:“先生最近是不是有文章发表?”

  李谕说:“做了一些准备,不过数据还不够。”

  “数据?实验数据?”竺可桢问。

  “观测数据,”李谕说,“我想写篇关于天文的论文,不过观测数据至少还要准备几个月时间。”

  “几个月就可以又写出一篇震动天文界的论文!”胡敦复赞叹道。

  “可能谈不上震动。”李谕随口说。

  他们太明白李谕什么水平了,竺可桢说:“您的哪一篇论文不是技惊四座!”

  李谕耸耸肩:“到时候还会在咱们的《科学杂志》上一道发表,可能又需要你们写一篇注解文章。”

  胡敦复说:“科学社里了解天文学的不多,我们恐怕写不出很好的注解。”

  “不需要那么复杂,”李谕说,“仅仅对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进行解释即可。”

  竺可桢显得严阵以待:“在美国时我了解过一点天文学内容,最近正好恶补一下。能够注解先生的文章,感觉就像当代的朱子!”

  “朱熹注释四书?”李谕笑道,“科学没有那么晦涩,而且意思往往非常直白,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需要那么紧张。”

  竺可桢问道:“还需要我们进行翻译吗?”

  胡敦复替李谕说:“当然不需要!李谕先生以前写论文,都是直接用英文写的。如果需要,甚至能用德文,所以他本人肯定是分别写好中文版与英文版。”

  其实就算国内,民国时期绝大多数大学的理工科仍然是英文教学,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