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四章 李谕也要头痛_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以前国子监不也没啥讲究,你和大学堂知会一声就是,这事他们还能挡着?”

  慈禧对大学堂的态度也是没有超出传统范畴。

  奕劻是了解李谕的,他补充道:“给皇帝上课非同小可,奴才怕李谕不懂宫中规矩,所以奴才认为可以让曾经给皇上教过英文的张德彝协助一二。”

  慈禧才不会管这种具体的操作细节,“该怎么做你们清楚就行。”然后她叫过李连英道:“小李子,以后李谕去瀛台见皇帝的时候,让崔公公都跟着。”

  李连英心中会意:“喳!”

  崔公公就是几天前陪着太后拍照的崔玉贵,太监二总管。这人最出名的恐怕就是遵从慈禧的命令把珍妃投入井中淹死。

  光绪对他同样恨之入骨,有他监视,再合适不过。

  慈禧这手给块糖吃再打一巴掌的政治手腕玩得太熟了,完全把光绪控制在自己的五指山中。

  光绪早在十年前就开始学英语,作为当时同文馆的总教习,朝廷让丁韪良介绍了两位同文馆的毕业生沉铎和张德彝给皇帝教授英文。

  丁韪良对此事也是有些奇怪,他曾说:“一位学生有两位教师同授一门课,在这世上恐怕只有大清的皇帝。”

  总之从1891年开始,光绪已经接触了十年英文。当然,中间曾经一度中断过。

  光绪的英文学习成绩也还算不错,跟今天大部分中学生可能差不多,除口语相对糟糕之外,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还是可圈可点。

  至于口语为什么这么差,原因吗,真的就是有两位教师的缘故。

  沉铎是广东人;而张德彝则是辽宁人,铁岭那旮沓的,两人口音实在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而且虽然同为同文馆毕业生,张德彝毕业于京师同文馆,沉铎则毕业于广州同文馆。

  哪怕是普通话无比普及的二十一世纪,大学宿舍里同时出现一个东北老铁和一个广东靓仔时,对话都能美得不要不要,更别提一百多年前。

  对于阅读和书写二人自然都没什么好说的,但对发音的问题分歧很大。

  丁韪良作为同文馆总教习,负责审定所有提供给皇帝的英文对话练习。他提到过,张、沉二人曾向他抱怨,说另一人在授课时“纠正了他对一个词的发音”。

  对宫廷教师而言,这种互相纠正,会损害光绪对他们的印象,甚至可能伤及仕途,可谓百害而无一利。

  所以此后二人采用了“正确”的做事之道:听到皇帝发音错误,不管错误与另一位教师有无关系,都保持沉默不再明确提出纠正。

  对光绪而言,这种沉默却着实损害了他的学习效果。

  丁韪良在自己的日记中无奈地这么写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尊贵的学生上课都很准时,很少会缺课,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显示出相当的颖悟。但他的口语却糟糕透顶。试想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