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二九、南海又闻风波起_大宋金手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量的紫花苜蓿这样的牧草种植、专门的兽医照料,使得这几年来,流求的耕牛数量激增,仅淡水农庄,便有耕牛五百余头,而宜兰数量更是远胜于此。在南方水田之中,耕牛不惧浸泡,吃苦耐劳,所需饲料又不象马那般精贵,再加上做工精细、考虑到力学作用的铧犁,以及大量的人力,基本可以满足耕种的需求。

  经过两年多的大规模建设,淡水、宜兰为农业配套的水利设施也已经相当完善,至少不会象初来时那般,只要遇着台风暴雨,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大量补种。一般的洪水,已经不能给流求的农业造成太大伤害了。

  流求农业采取的方式,也与陆地上一贯的小家庭式的精耕细作不同。在流求,即便是得到授田的移民,绝大多数也是把田租给农庄,实行统一的大规模的耕作,这样就不会出现劳动力闲置的情形,也便于集体应对台风、暴雨之类的自然灾害。在足够的粮食之后,目前淡水与宜兰有近四分之一的耕地被开辟出来,用与种植甘蔗、棉花、油桐、桑树等经济作物。

  而且,为了开辟新的农庄,流求组织的探险队已经沿流求西海岸向南开拓,他们分陆海两路进发。因为与土人关系日渐紧密的缘故,陆路随行的还有一队泰雅人——移民刚来到宜兰时,他们曾经与移民做过战,但被火炮与铠甲驱走,经过几年的试探和接触,他们现在也与宜兰保持一种合作关系。出草杀人只是他们的一个风俗,实际上接触久了,他们除了暴烈好战之外,倒不算是贪婪无耻。教而化之,为我所用,这是移民对他们的态度,毕竟在丛林之中作战,他们可以说个个都是专家。

  越过作为流求唯一盐场的布袋之后,大宋嘉定十五年下半年,在后世的台南、高雄两地,移民们建立了新的据点,这两地土人也是平埔人,故此相对较好交流,以交易为主,杂以武力威慑,诱使土人接受移民的迁入。迁至此处者,都是这两年来新获授田的移民,他们人数约有一万五千人左右,随他们一起到达的,是两地各五百人的护卫队,加上常驻于布袋、不停轮换的护卫队,在这西南部,也有三千受过训练的护卫队员。

  新的据点,按着赵与莒留的地图,被命名为流南、竹林。

  这些护卫队员中夹杂了部分在耽罗岛与高丽人实战过的老队员,故此人数虽不多,却颇有战斗力。领导他们的,依旧是义学少年,如今义学一期、二期的少年,年纪都已经二十二三,最大的甚至有二十四,在淡水、基隆、宜兰,他们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务经验,再加上淡水初等学堂来的毕业生,管理人手上,已经颇足使用了。

  因为如今靠大宋海商为流求输送原料的缘故,流求自身的海船可以充分利用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