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七十三章 武庙_汉威天下之刘襄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政绩评比之事若无异议,便就定下了,将其结果发表于本月大汉各郡国月报之事。”刘襄沉声说道。

  “臣等无异议!”众人恭声说道。

  “如此便商议下一件大事。自三皇五帝开世,至今日我大汉立国。我诸夏便一直在与周边戎狄蛮夷争斗,方能从大河流域的一小片疆域,发展到今日广阔无垠的疆域。”

  “我诸夏为何没有被四方蛮夷戎狄所吞并,反而疆域一直在扩张呢?盖因我诸夏之民尚武,先勇力,忘生轻死,勇于公仇而怯于私斗。”

  “在我诸夏上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将领,他们运筹帷幄,统领千军万马立下赫赫战功,开疆拓土,击退四方蛮夷入侵,在我诸夏历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军事奇迹。”

  “然迄今为止,民众鲜有知晓古之武将者,更无人祭祀之。朕甚为伤感,故欲修建一祀庙,为‘武庙’。”

  “由朝廷专门祭祀那些与蛮夷战斗,保卫我诸夏文明的武将,以鼓励我大汉民众武德。诸位爱卿以为如何?”刘襄缓缓问道。

  刘襄打算设立武庙,鼓励大汉民众尚武只是次要原因,受秦汉军功爵制和春秋战国以来连年战争的影响,这个时代的百姓天生就比较尚武,刘襄根本不需要刻意的去培养武德。

  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借助“武庙”将大汉打造成为一个“民族国家”,诸夏即大汉,大汉即诸夏,两者是一体的。

  这个时代的民众有着强烈的“华夷观念”,大汉也不是一个多民族主义的国家,完全是可以形成一个“民族国家”的概念。

  在周代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了民主主义的雏形。周平王东迁以后,周王室就一蹶不振,失去了权威性。

  这使得天下进入了诸侯争霸时期,南北边境的少数民族趁机入侵,北有山戎,南有荆蛮,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

  而在这个时候齐桓公在管仲的支持下打出了“尊王攘夷”这种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旗帜,率领中原诸侯击退了四方蛮夷,保住了诸夏文明。

  而刘襄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的深化民族主义观念,祭祀那些华夏历史上有记载的武将,激发民众的民族主义,使得民众有了保卫民族的大利观念,将大汉与民族主义进行捆绑。

  若是在大汉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概念,有二大好处,其一就是他们老刘家的皇族身份也将更加稳固,是诸夏的天然领袖。

  既然大汉是诸夏,诸夏是大汉,那么推翻大汉的刘氏皇族就有了叛族色彩。野心家面对天下民众的压力,就会投鼠忌器,最多成为伊尹周公之辈的权臣,将刘家皇帝架空,而不敢行改朝换代之事。

  其二好处就是民族国家有利于形成“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使得大汉为了诸夏民族利益而走上一条西方国家的帝国征服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