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七章 不同动机的犯罪_犯罪心理学书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的抢劫犯罪人具有摆脱贫困的犯罪动机,17.61%的抢劫犯罪人具有追求享乐的犯罪动机,%的犯罪人具有牢内损失牢外补的犯罪动机,11.95%的犯罪人具有义气动机,等等。此外,预谋型抢劫犯的动机斗争较为激烈:一方面向往成功后的欢乐,另一方面惧怕受到刑罚惩罚。至于突发型抢劫,其犯罪动机是在具体情境刺激下迅速形成的,动机斗争不如预谋型抢劫那样复杂。

  (三)诈騙犯罪心理结构特征

  诈骗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我国,诈骗案件有增多的趋势,数额大的重大诈骗案件明显上升。其特点是以欺诈方法使被害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把财物主动交给行为人,这是诈骗罪不同于抢劫、盗窃等罪的主要特征。

  诈骗犯罪人具有如下心理特征:

  1.高自我评价的认识特征。诈骗犯往往认为行骗不如杀人、放火一类犯罪凶狠,但却是无本万利。自以为手法髙明,很难被识破。这种自我评价过高的特征,使一些犯罪人连续行骗,直至露出马脚,陷人法网。诈骗犯的认识活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他们思维敏捷,反应快,并具备某些方面的知识经验,对各阶层人士的社会心理十分熟悉,主要利用人们的心理弱点进行诈骗。

  2.虚伪性与狡滑性的个性倾向。诈骗犯罪人为达到诈骗的目的,需要伪装自己的真实面目和意图。他们惯于利用各种狡诈手段,取得被害人的信任。其虚伪性表现在行骗时,能应对自如地回答被害人的提问,能够过分夸张炫耀而神色不变。其狡滑性表现在能够成功地揣度被害人的心理状态和急切需要,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行,随机应变,以达到犯罪目的。诈骗犯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模仿能力较强,这就使得他们能有效地适应环境变化,有可能以假乱真,针对不同的对象实施诈骗。

  3-髙冒险性的个性特征。诈骗犯罪人明知自己身份和行为的虚假性,却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故作姿态、夸夸其谈,显示出其高出常人的冒险性个性特征。他们沉迷于无本万利的犯罪活动,自恃手段髙明,不断地以新的圈套、花招,使被害人上当受骗。

  4.稳定的情绪特征。与其他的犯罪相比而言,诈骗犯罪人在犯罪实施之前、犯罪过程中与事后,都没有明显的情绪色彩,很难从外部言行中发现其犯罪或可能犯罪的痕迹。

  5.形成一定的诈骗习惯。多数诈骗犯罪人是惯犯、累犯,受其犯罪心理结构动力定型作用力的影响,诈骗行为中伪装角色、选择诈骗对象等方面存在着习惯性的特点,如有的诈骗犯总是冒充国家干部或军人,有的诈骗犯罪人善于利用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