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大舰队_穿越之海权时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经不喜欢虚礼,直接将一行人带到‘巴达维亚’号上。

  洪九公介绍道:“王上!臣等现在正在对整个大舰进行反向测绘,等到反向测绘完成,臣等打算将这艘大舰进行拆解。只有全部拆解之后,工匠们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这艘大舰的精髓。”

  郑经点点头道:“寡人允许你们拆解,不过你们要将所有的拆解过程进行编号,保证拆解完成之后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组装起来。”

  “王上放心,船厂接下来的时间里,将会主抓大舰的建造,剩余的力量保证夹板船的建造。”

  “不!福船的研究也不能停止,我们的福船用做货船还是非常不错的一款运载船,当然以后那些一号福船以下的小船就不要生产了,那是在浪费宝贵的船厂力量。

  寡人给你们提供一个思路,那就是尝试我们的硬帆与西洋软帆进行组合。这样的搭配是不是既能保留西洋船帆受风面积更大的优点,也能兼顾我福船硬帆操作灵活的特点。”

  洪九公没想到延平王会提出这样的观点,软硬帆相结合能够达成什么样的效果,需要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数据。

  不过延平王的这个想法确实打开了他的思路,洪九公虽然没有文化,也没有学过物理,不懂造船设计的理论知识,但是他却是一个有着丰富的实操经验的造船大匠。

  一艘大舰你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来,他可能说不出,可是他却能明白船上每一处设计的用处,而且能够凭借经验做到最优化的处理。

  缺点就是这个时代的大匠对技术的传承是依靠着口口相传,由于不识字,很难留下文字的记录,而那些读书人又不屑于从事造船这种贱业。

  这就导致了华夏的造船,很难进行系统的发展,这也是华夏造船渐渐落后于西方的一个重要原因。

  顶层的精英根本就不注重这些技艺的整理与传承,这也是郑经不顾郑氏上下反对也要开启全民义务教育的原因。

  短期内还能凭借着自己后世记忆里的那点儿浅薄的知识拉近与西方的距离,可是在长远的发展上来看,一套系统的学术传承理论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

  套用一句后世说烂了的话,那就是教育是最低成本的国防。

  这个时代东西方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采用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只不过东方的教育更偏重于哲学理论和道德修养的教育。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思想解放后,开始了类似于华夏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各种学术思想层出不穷,人文、科技也是在这个时代开始渐渐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这是东西方后来拉开差距的最大原因,东方人智慧太高,太早的打开了智慧之门,百家争鸣之后,智慧点全部点在了权谋上,实用之学只能沦为权谋的工具,成了等而下之的杂学。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