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章逃税_红楼之江山美人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输,成本会大大降低。相比于京城人那些人供货,会节省大量银子。

  除了砖,其他的如石料、木料等主要材料,俞民都打算自己采购原材料。

  离开大城窑场,到营缮分司呆了一会儿,跟王哲喝茶聊天。

  说起了自己的家世,王哲竟然知道爷爷俞明路这个人。

  俞明路作为造船专家,当年在神州非常有名。听王哲话里话外的意思,俞明路是继承了太祖时代的造船技术。

  王哲说俞明路是造船世家出身,这说明俞明路的父亲,也就是俞民的曾祖父,就是太祖时代的造船专家。

  从这个角度分析,俞家可能受惠于太祖时代的科技成果。这似乎可以解释俞家保留《太祖实录》这本禁书的原因。

  王哲这人比较健谈,跟俞民聊得开心,就主动带着俞民到临清城里游览,帮他找熟人的船南下。

  俞民自然乐意,两人就在城里转悠起来。

  走了一会儿,就到了运河边上的钞关。

  钞关其实是码头的一部分,船到了临清,河面上横着一条粗大铁索,船过不去。只有完税之后的船,凭着完税证明,才能继续前行。

  所以,船到了这里,都要首先交税。根据货物不同,船料大小,交的税也不同。

  没等靠近钞关的衙房,就有人过来搭讪。

  “这位爷,带货么?价钱好商量。”

  一个牙郎模样的人,冲着王哲问道。

  带货,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这个时代也有类似网红的人?

  王哲挥挥手。

  “去去去,在临清城混,竟然不认得本官。就这眼力见儿,还混个什么?本官既不北上,也不南下。还有,做点儿正经生意,别干这种投机取巧的事儿,谋取不义之财。”

  “不带货就算了,说这么多作甚?哼,顶多是个七品,其实也带不了什么。”

  牙郎嘟嘟囔囔走了。

  王哲朝俞民拱拱手。

  “抱歉,让远山笑话了。待今后有时机,一定奏上一本,纠正这种恶习。”

  “王兄,这个什么带货,有何名堂?”

  “你竟然不知道?金陵那里没有么?”

  “惭愧,这两年都在海外,我家生意一向循规蹈矩,还真的不知道这其中有何玄机。”

  “这就难怪了。其实也是这几年兴起的陋习,......

  第36章逃税(第2/3页),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根子还在免税上。”

  原来太祖之后,朝廷出了新规。

  太监、勋贵、官员、有功名的读书人,在运河上航行,过钞关不用交税,享受特权。

  于是有人就从中发现了商机。

  这些人或者自己携带大量货物,贩卖牟利。或者给其他商人带货,利用不用交税的特权,帮助商人逃税。省下的税钱就由他们和商人瓜分。

  特权任务人物和商人得利,朝廷税收流失,就是这种带货的盈利模式。

  有了利益驱使,自然也就出现了中介人,来给双方牵线搭桥。

  一个举人进京参加会试,身上都不用自己带钱。有的是商人找到他,请他乘坐自己的船,就说船是自己的或者自己租的,船上的货物也是举人的。

  一路上白坐船,供吃供喝,甚至还能得到一笔钱。双方各取所需,两全其美。

  刚才那个牙狼看王哲穿着官服,以为他要乘船,所以上来拉业务。

  “竟然还有如此牟利方法,难道衙门不管么?”

  “唉,如今朝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愿意管这些得罪人的事情。没准儿都想着,自己也有机会,从中牟利呢。”

  也是,如果堵上这个漏洞,那些勋贵、官员、士子们,也就失去了一条生财之道。如果不是忧国忧民的正直人士,没人愿意出头,断人财路,得罪很多人。

  在城里转悠了半天,到了申时,已经是饭时,俞民就请王哲吃饭。

  吃完饭,送走了王哲,俞民就打算回客栈。

  刚走了不远,就见七八个人迎面过来。

  对面的人看见俞民,明显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

  “哎哟,真是巧了,这不是俞贤弟么。”

  “原来是琏二哥,你怎么会在这里?”

  来者竟然是贾琏。

  请收藏:https://m.biquge7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